- · 《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01/26]
- · 黑龙江社会科学版面费是[01/26]
- · 《黑龙江社会科学》投稿[01/26]
历史与社会课程国家认同的内涵要素与培育路径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也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涵盖了18个基本要点,国家认同便是其一。孕育正向的国家情感,培育健康的国家意识
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也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涵盖了18个基本要点,国家认同便是其一。孕育正向的国家情感,培育健康的国家意识,是教育的应有之意。
何谓国家认同呢?学术界莫衷一是。我们应该多角度理解国家认同:基于个人视角,即个人主动承认国家的政体和欣赏本国文化的行为;基于国家视角,即主权认同;从其功能看,即公民通过认同国家的属性功能来认同国家的心理活动;从其内容看,即公民对人类历史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认可和心理归属,人类对置身一国之内的政治生活和权利系统的承认和认可。[1]尽管对国家认同的概念界定存在分歧,学术界却一致认为: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建设的永恒主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教育效果显著,学生国家认同的总体情况良好。但是,在全球化和社会全面转型的背景下,青少年在国家认同方面也存在一些误区。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学生国家认同现状调查报告》显示,30.8%的学生对中国人身份的评价分数低于60分,仅53.1%的学生认同社会主义制度,42.6%的学生表示“如果条件许可,愿意移民海外”[2]。由此可见,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任重而道远。
历史与社会是“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强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逐步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国家认同是历史与社会课程应然的价值意蕴。
一、五维建构:历史与社会课程国家认同的内涵要素
基于历史与社会课程视角,国家认同的内涵要素包括五个维度,即主体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理念维度和权力维度。
1.身份认同:主体维度的国家认同
民族国家是当前人类社会标准的国家形式,国家认同也就必然以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为前提。主体维度的国家认同,即身份认同,是对“我(们)是谁”的回应,包括“我(们)是中华民族”“我(们)是中国人民(公民)”。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过民族自觉演进而成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通过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彼此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的叙述,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家园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在现代国家认同构建中,人民主体地位是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我们要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凸显普通人的历史,确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传承文明的主体,通过中国历史上人民群众反抗压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不同课程国家认同教育的功能各有侧重。身份认同,历史与社会侧重于民族身份和人民主体地位的确认,强调的是命运共同体;而道德与法治更侧重于公民身份的认同,强调的是权利与义务。
2.领土认同:空间维度的国家认同
空间维度的国家认同,即领土认同,是对“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地理空间?”的回应。领土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它关注的是国家认同的地理因素。领土是一种政治空间概念,指主权国家管辖的全部疆域。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领土是由诸多景观组成的具象,有美丽如画的山川、河湖、海岛、草原、沙漠等自然风光,也有繁华的城市和远离喧嚣的乡村、浓郁多彩的风土人情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整体认知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描述我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比较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差异及其原因,正确认识我国与周边国家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问题,增强学生的国家版图意识。
3.历史认同:时间维度的国家认同
时间维度的国家认同,即历史认同,是对“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是怎样的?它们之间有何联系?”的回应。鲁迅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历史认同关注的是国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社会变迁和文明演进。首先,追溯共同“祖先”是构建历史认同的逻辑起点。我们要借助我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综合华夏先祖传说、先秦文献记载和史前文明考古发现,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其次,历史认同要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既要认同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也要基于历史智慧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寻求最佳解释。如中国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以中国历史的变迁作为观察视角,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中国,选择与现代世界完全隔离的闭关锁国政策,沉浸于“天下共主”的幻想之中,最终以战败签约的屈辱方式被迫打开国门,被动地进入到现代文明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看中国改革开放,既有现实需求,更有历史依据。再次,历史认同既要彰显国家历史的荣耀与辉煌,也不应回避国家遭受的苦难和经历的屈辱。如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尤其是动荡时期普通群众的悲惨境遇,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的历史记忆保存为中华民族永抹不去的集体记忆,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辛探索等。
文章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hljshkx.cn/qikandaodu/2021/0208/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