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01/26]
- · 《黑龙江社会科学》投稿[01/26]
- · 黑龙江社会科学版面费是[01/26]
众语杂生与未竟的转型序言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与易彬教授早在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相识了,他致力于中国现代诗学研究,其敏锐的才华、严谨的学风和实干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八年前,易彬在《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
我与易彬教授早在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相识了,他致力于中国现代诗学研究,其敏锐的才华、严谨的学风和实干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八年前,易彬在《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陈浩凯教授支持下创办了“中国诗歌研究”专栏,陆续发表诗学论文一百三十余篇,现从中精选出三十篇,辑成《众语杂生与未竟的转型:百年新诗研究论集》一书,为纪念新诗诞生百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当下的诗歌报刊,多以发表诗歌作品为主,评论版面极为有限。综合性的文学评论刊物虽不时也有诗歌评论文章刊出,但各自为战,形不成阵势。至于高校学报由于其综合性,要为众多的学科门类服务,发表诗歌评论的可能就更低了。因此《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勇于开辟“中国诗歌研究”专栏,并坚持了八年,确实难能可贵。这体现了主编陈浩凯的诗性情怀,也体现了栏目主持者易彬的诗学修养与编辑才能。
“中国诗歌研究”专栏上的文章,我陆续读过,这次又把《众语杂生与未竟的转型:百年新诗研究论集》浏览了一下,发现“中国诗歌研究”专栏确实办得好,有追求、有深度、有品位,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学术特色。
有追求,是说专栏有自己的学术定位,侧重在对中国现代诗学理论问题的探讨。通常所说的诗歌评论,包含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两部分,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理论越透辟、越深刻,批评就更深入,更切中肯綮;而批评的繁荣,也会促使理论不断求新。然而就中国当下诗歌评论的态势而言,二者是不太平衡的,主要是诗歌批评的文章多,而具有深度的诗歌理论文章少。易彬看到了这一点,他以一位诗歌评论家的理论敏感主持专栏,视野开阔,定位准确,组织了一批批的诗歌理论文章。以这本《众语杂生与未竟的转型:百年新诗研究论集》为例,全书共分六辑,前三辑全属于诗歌理论范畴,后三辑虽说诗人诗作所占比重较大,但入选的文章都带有浓烈的理论色彩,如奚密的《噪音诗学的追求:从胡适到夏宇》、李章斌的《穆旦的隐喻与诗歌感性——兼谈“伪奥登诗风”论 》,均由具体的诗人诗作引申出诗学上的某一问题予以探求,超越了普通的诗评,体现了浓厚的理论建构意识。
有深度,是说专栏的编者有史学的眼光。由于易彬本人就是从事现代诗歌研究的专家,掌握的诗歌史料极其丰富,所以在选用稿子和组织稿件的时候,均能从文学史角度出发,衡量其价值。他有意识地组织文章对诗歌史上某些焦点问题进行梳理,如伍明春的《论早期新诗美学合法性的建立》、龙扬志的《新诗进步的文学史呈现》、颜同林的《白话为诗与新诗正统的确立》等文章,均触及了诗歌史上的一些结点,并开掘出新意。由于有史学的眼光,“专栏”在对重要诗人研讨的选题确立上,也能够严格把关,不俗不滥。专栏中重点论述的诗人,如艾青、穆旦、卞之琳、彭燕郊等,均是在诗界影响深远的重要诗人。不断推出对这些诗人的深度研究,从文学史上来说是一种重新发现与重新定位,同时也是对诗歌经典化的有力推进。
有品位,是说专栏坚持审美的独立性,不趋炎附势,不迎合流俗。在商品经济大潮与大众文化洪流的冲击下,诗歌批评特别是媒体批评与网络批评中出现某些低俗现象是难免的,但不能人人都去低俗,应当有中流砥柱来抵制这种低俗。《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诗歌研究”专栏便是这样的中流砥柱,它代表了诗歌界的一种精神高度。这些年来诗歌界大大小小的事件层出不穷,但专栏从不去炒作,而是心无旁骛,致力于诗学理论的探求,坚守诗歌的独立品格,不仅推出了一批批有理论建树的文章,而且推出了一些诗作达到相当水准但一直被忽略的诗人,特别是曾以突出篇幅介绍了英年早逝的湖南女诗人唐兴玲,使其人其诗不致被埋没,令人感动。
办刊物,除去要出好作品,同时也要出人才。值得一提的是,易彬主持的专栏不只是催生了一批批优秀的论文,还推出了一些诗歌评论新人。与某些刊物以名家为号召不同,专栏的作者队伍则以中青年评论家为主体。仅对这个选本的作者名单检视一下,可以发现,除去奚密教授是境外资深学者外,其余都是这些年来活跃在诗坛的中青年学者。这些学者的文章充满朝气,具有观念新、方法新、材料新的特色,尽管其中难免有稚嫩之作,但毕竟给诗歌评论界带来一种新的气息和观念上的冲击。
“中国诗歌研究”专栏诞生八年了,如今它已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理论批评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八年,在百年新诗发展史上不过是弹指一挥,但是对专栏的主持者而言,却是一篇篇密密麻麻的稿件,一封封来往磋商的书信,一个个不眠的夜晚……其实专栏的主持者并不孤独,与他一同坚守的还有无数爱诗的朋友。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对诗歌怀着大爱的无私奉献者,我的内心深处才对新一轮的百年诗歌保留着温暖的期待。
文章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hljshkx.cn/qikandaodu/2021/0224/381.html
上一篇:洪汛涛先生与他的童话学
下一篇:八年关于中国诗歌研究栏目的简要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