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01/26]
- · 《黑龙江社会科学》投稿[01/26]
- · 黑龙江社会科学版面费是[01/26]
浅谈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相关概念及现实意义 1.概念的界定。“人文”这个词源自拉丁语“humanitas”,翻译成中文为“教养、人性”,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般指人类文化的先进和核心
一、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相关概念及现实意义
1.概念的界定。“人文”这个词源自拉丁语“humanitas”,翻译成中文为“教养、人性”,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般指人类文化的先进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和规范。“人文求善,为人之本。”[1]人文是人成为人的精神需要,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求的终极关怀。“素养”一词早在《汉书·李寻传》中就有记载,即“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这是说马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则不能被很好地使用;人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素质,是不能担任起治国兴邦之重任的。素养通常是指一个人的修养,包括道德品质、气质形象、知识水平和能力等各方面。人文素养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是知识和教育的内化,是现代人文明的一种全面体现,是一种精神面貌和内在的天生气质,在其他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类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是具备健全美好人格的根基,更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
2.现实意义。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方面提高全民族素质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这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实际需求,是高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立足点。人文素养的高低,关系着每个人的自身发展,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培养人文素养,树立正确方向,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增强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会影响学生的决策目标、行为选择方式和行为结果,这是成功的关键。三是提升人文素养,与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每个人在拥有正确的目标和强大的工作能力之外,还应该学会处理好同外界的关系,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个人作用而获得成功。
二、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必要性
1.发展现状。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受到国家的重视。改革开放以后,工程教育研究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中国实施了普及高等教育战略。2010年开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的是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借助CDIO工程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工程基础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截止到2017年4月,中国已有104所高校自愿加入“CDIO工程教育联盟”,探索新时期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华盛顿协议》是六个国际互认系统中最权威、最完整的系统。中国已顺利成为该协议的第18个会员国,燕山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成为国家组织考察观摩单位,通过认证专业的毕业生在相关国家申请工程师执业资格时,享有与本国毕业生同等待遇。2017年,中国30所高校齐聚复旦大学,共同商讨新时期中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问题,并达成“复旦共识”,使许多高校的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工程教育的改革尤为重要,先后培养的许多工程技术人才,在解决中国工程实际应用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中贡献力量。
2.必要性。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培养高级工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技为重点和培养能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工程技术教育,是促进科技创新和进步的根本保证。”[2]工程教育以道德为基础,注重人才培养理念能力和全面发展能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目前,工程教育已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基本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和各类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
三、培养工程教育人才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在互联网技术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无疑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面向世界,拥有全球化视野,参与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竞争。因此,高校的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不仅仅需要掌握先进的技术、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更需要广博的人文知识来满足在工作中善于与客户沟通、理解客户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快速实现创新和增值。工程教育需要调整其角色定位,以适应工程科学和技术需求的变化。现代工程人才已从独立技术员和发明家发展成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团队成员,通过彼此协作、共同配合的方式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价值,这就需要将人文素养渗透到工程教育培养体系中,以养成工程职业素养和工程职业道德。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人文知识,还要将其深化在实践中,发现并关注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同时,提高工程人才辨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专业知识,增强综合能力。[3]
文章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hljshkx.cn/qikandaodu/2021/0415/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