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01/26]
- · 《黑龙江社会科学》投稿[01/26]
- · 黑龙江社会科学版面费是[01/26]
管理学科研人员数据复用行为特征探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引言 科学数据复用(DataReuse),也译为“数据重用”“数据再利用”“数据二次使用”,指的是科研人员为了新的研究目的对数据的二次使用[1],即科研人员利用由其他机构、个人调查或
引言
科学数据复用(DataReuse),也译为“数据重用”“数据再利用”“数据二次使用”,指的是科研人员为了新的研究目的对数据的二次使用[1],即科研人员利用由其他机构、个人调查或实验而产生的数据,开展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数据复用可以节省科研人员研究成本,避免重复劳动,扩展研究的可能性,规避个人数据收集能力的缺陷[2-3],其价值和贡献已成为学界共识。
从用户角度考察科学数据复用,国外研究有两条主线,一是关注科研人员的数据获取、评估、使用等数据复用行为特征,这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如基因学[4-6]、生态学[7-8]、地球科学[9]、医学[10]等领域;二是关注科研人员数据复用意愿或行为的影响因素,这部分研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均有涉及,比如Curty[11]、Yoon等[12]、Kim等[13]、Joo[14]的研究。国内有关数据复用的研究则比较分散,林奇秀等[15]以经济、政治、社会、教育、心理五个学科期刊为基础,考察了复用论文与数据使用量的变化趋势以及数据来源、数据类型的学科差异;张晋朝[16]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了高校科研人员对科学数据的获取意愿;魏园婷等[17]利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调查了高校社会科学用户数据源选择偏好;沈婷婷[18]通过内容分析法分析了社会学研究者在二手数据的使用及评估上的实践特点及发展趋势;沈玖玖等[19]基于半结构化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科研数据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模型。综上,管理学作为社会科学数据复用的重要领域,对科研人员数据复用行为特征的深入探讨还比较缺乏。因此,本研究以国内管理学领域为例,遵循国外相关研究的第一条主线,探索本土社会科学科研人员数据复用行为模式和规律特征,以期更好地理解科研人员数据复用行为,为科学数据管理和服务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遵循内容分析方法的基本要素和步骤,从中国知网获取管理学领域的期刊文献,确定文献纳入标准,建构类目,制定编码方案,然后对文本进行编码并进行编码员间信度测试,最后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数据。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在咨询管理学专业学者与综合考虑期刊影响力的基础上,选取管理学领域的三种权威期刊《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中国软科学》2017—2019年三年内全部刊载文献,通过人工辨识的方法,排除非研究性文章,如主编寄语、书评、启事等,再去除非实证论文,如规范分析、文献综述等,只保留实证论文,最终获得1188篇实证论文作为该研究的样本,样本数量与占比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各期刊样本数量与占比篇数占比管理世界.95%南开管理评论.58%中国软科学.47%合计.00%
1.2 编码体系构建
遵循内容分析法类目建构的穷尽性、互斥性原则,本研究构建了第一作者信息、数据复用基本情况、数据获取前的评估、数据获取后的处理、数据评估后的使用五个一级分类,再基于归纳法,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标记及归纳整理,最终形成了管理学科研人员数据复用编码表,如表2所示。
表2 编码表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说明第一作者信息年龄性别资历(职称)男女在读本科生在读硕士研究生在读博士研究生初级职称助教、实习研究员中级职称讲师、助理研究员副高级职称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职称教授、研究员数据复用基本情况数据是否复用复用数据类型数据来源是否量化数据如全国各省级统计年鉴数据、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质性数据如政府部门政策文件、企业战略方案等文本资料二者兼有商业数据库如国泰安数据库、万得数据库政府及组织如《中国统计年鉴》、联合国贸易商品统计数据库个别研究者个别学者和研究团队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如CGSS,CHARLS,CHFS互联网门户网站,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社交网站等其他纸质出版物、媒体报道、档案文件、企业内刊等未说明数据获取前的评估数据评估判据可得性仅包括可得性单一指标准确性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一致性有效性有效性、可操作性、代表性、可比性、时效性、丰富性、连续性数据量样本量、时间跨度数据获取后的处理数据处理行为筛选筛选、剔除、删除、清洗补充补充、补齐、插补校正校正、核对、修正、调整合并匹配匹配、配对数据评估后的使用数据引用方式正文中说明或加注释以文献方式引用以图书、期刊论文、报告、电子公告等作为参考文献引用标准引用格式按照《科学数据引用》国家标准的通用格式引用
文章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hljshkx.cn/qikandaodu/2021/0419/548.html
上一篇:文献研究法辨析
下一篇:浅谈网络信息体系概念及其与信息系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