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01/26]
- · 《黑龙江社会科学》投稿[01/26]
- · 黑龙江社会科学版面费是[01/26]
农村产业结构的困境及调整对策研究基于黑龙江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振兴面临体制机制短板、经济结构短板、开放合作短板、思想观念短板”[1]。经济结构问题突出,农村经济结构失衡,是通向
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振兴面临体制机制短板、经济结构短板、开放合作短板、思想观念短板”[1]。经济结构问题突出,农村经济结构失衡,是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顽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乡村的现代化,农村振兴的目的就是为了推进乡村的现代化建设。黑龙江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振兴重点在于农村,基础在于农业,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结构。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分布合理,资源配置精准就是解决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因此,产业兴则农业兴,农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东北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2]。随着精准扶贫、东北振兴、乡村振兴等三大国家战略的相继实施,黑龙江经济前景越发明朗,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经济活力空前迸发。但是,如果只靠国家政策的扶持,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经济的回转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东北振兴就会无从谈起,东北的乡村振兴也会遥遥无期。
一、黑龙江农村经济困境的病因所在
(一)资源丰富带来的生产惯性
黑龙江作为中国的“粮仓”“林都”“煤炭之都”,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经济曾经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程度高,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黑龙江为支援全国生产建设把各种工业品、日用品、粮食等输送到全国各地,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大量的资源。黑龙江土地资源丰富的特点是形成农业简单粗放规模化生产模式的根源,以量取胜的生产惯性仍然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黑龙江乡村生产的惯性就是粗放式管理,季节性经营,这种管理经营模式机械化水平高,但是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只增产不增收。
(二)内生动力不足,经营管理经验落后
1.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创新意识不足
首先,农业经营单位和个人生产集中在传统种植业,农产品产量前三名的是水稻、玉米、大豆。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民认为创新有风险,可能会对产量有影响,只关注农产品产量,忽视产品的质量,认为只要增产一定会增收,缺乏对外部市场环境的认知。其次,黑龙江农业从业人员青年劳动力比重较低,农业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不大,农业主体新鲜“血液”流入不够,造成农业经营主体的内生创新能力不足。最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农村医疗卫生设施不健全。
2.农业经营单位管理经验落后
农村经营主体普遍学历较低,缺乏农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和格局,专门化技术掌握不系统,后续职业培训体系不完善,农民职业化水平不高。农村“有经营无管理”的农业发展模式普遍存在,农业技能主要依靠代际传递,知识利用率不高,“读书无用论”泛滥,最终陷入农民知识化水平不高的恶性循环,拉低了农民的职业化水平。农民对新的营销方式既不反对又不赞成,等着政策扶植,等着电商平台走进农村,缺乏对未来农业的判断力,求稳定胜于求创新。
(三)农业生产受风险控制,集体经济缺失
传统农村产业单薄,集体经济缺失,农业行业内部产业不均衡,农业生产的不可控风险因素在增加。黑龙江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规模较小,产值较低。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种植业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生产相对集中,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如黑龙江已经形成了“五常大米”“珍宝岛大米”“北大荒”等著名绿色农产品牌,品牌集聚效应在增强,提高了黑龙江大米产业的知名度,大米生产风险极大降低,不用担心产量高却卖不出钱的尴尬局面。再加上种植业国家有种植补贴,更加刺激了农户生产扩大经营种植业的决心。其次,畜牧业产业集群没有出现,品牌集聚效能远没有种植业明显;养殖风险比较高,养殖业生产流程比较复杂,生产成本高且容易出现流行性疾病。最后,黑龙江水资源和渔业资源较为丰富,但受季节性影响比较大,渔业养殖风险系数较大。
为抵抗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可控风险,农村产业可以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或者合作社经济。黑龙江农业合作社数量远低于全国和东北的平均值,农业合作社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有二:第一,黑龙江规模农业比重高,个体经营规模大缺乏开展农村合作社经济的动力;第二,合作社经济模式对精耕细作的小块田有优势,对规模化生产经营优势不明显,而且合作之后产权不明晰,股权分置方法不科学,最主要的是农民对合作社经济理解简单粗暴,认为合作社经济就是合伙制经济,担心会拉低农业生产积极性。
文章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hljshkx.cn/qikandaodu/2021/0512/605.html
上一篇:黑龙江榛蘑产业现状及生长环境调查探究
下一篇:本刊论文注释与参考文献著录细则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