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公关

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城镇越来越完美呈现人类生活的场景。截至2019年底,我国的常驻人口城镇化率已经突破60%,人口高速城市化往往也伴随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城市问题。公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城镇越来越完美呈现人类生活的场景。截至2019年底,我国的常驻人口城镇化率已经突破60%,人口高速城市化往往也伴随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城市问题。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专注于研究组织与公众关系的社会科学,能否帮助城市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安稳前行?城市与公共关系相互联结的逻辑何在?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城市公共关系的内在逻辑

公共关系的研究是建立在组织这一社会单元的基础之上,组织具有两个关键的特征:由人组成,有共同的目标。因此,根据社会学的传统,城市也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Bardo & Hartman,1982)。

不同的城市所面对的公共环境是有差异的,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城市对公共关系的需求、城市在公共关系工作过程中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将城市进行分类。比如按城市人口数量的维度,可分为超大城市(城区人口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城区人口500-1000万)、大城市(城区人口100-500万)、中型城市(城区人口50-100万)。从经济政策的维度,又可以分为沿海开放城市和非沿海开放城市。倘若分类的维度足够丰富,几乎可以确定,每个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公共关系从业者而言,为组织进行环境监测,将组织所面临的大众与公众进行切分是再正常不过的工作。站在企业的角度,公众往往是与利益相关者等同的,因为最有用的商业分析单元就是对利益相关者关系及利益相关者内在联系的分析(Freeman,2020)。因此,不同的企业所面对的公众往往有限,比如生产发卡或胸针的企业通常不会特别在意男性的看法。城市却并非如此,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城市的包容性、复杂性与开放性是企业所无法比拟的。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个体,都是其所在城市的直接或潜在的利益相关者,都是城市所面临的公众的组成成分。在进行城市公关的研究时,有必要对公众进行分类: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城市外部的与城市内部的、国内的与国际的,因为不同类别的群体对城市认知的侧重点可能会完全不同。这实际上也就造成,执行城市各项公共管理职能的部门都需要公共关系工作,或者说其执行的公务本身就有公共关系内涵。

对于不同的个体,相同城市与他们建立的关系也是不同的。城市需要处理城市与社区、乡村、国家以及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孙玮,2015)。根据个体在城市中的主要行为,本文将城市与个体的关系分为五大类:旅游、求学、工作、居住以及投资。不同个体基于不同的目的来到同一个城市,他们对城市的看法与需求可能大相径庭。对于旅行者而言,城市的人文自然风光永远是最重要的;对于求学者而言,城市的地理位置相比自然风光要重要得多;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城市的经济政策与行业在该城市的未来发展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值得一提的是,个体与城市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确定的、动态的。城市应该如何引导这段关系以达到促进城市发展的目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城市公共关系的定义

如果城市本身、各类公众、城市与个体的关系是分析城市公共关系的“三要素”,那么根据这三方面,城市的公共关系工作可以被细分为十分具体的方向。但仍然有一些问题是对于城市公关的定义十分重要且尚未解决的:

城市公关绝不是仅仅局限于城市形象的传播。公共关系的目的是帮助组织同其他组织和公众进行沟通与协调,帮助社会组织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并帮助组织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范红,2013)。在涉及形象的传播时,任何组织,尤其是城市,都会刻意地把自己光鲜的一面展现出来并且遮掩自身的缺点与不足,这显然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等的基础上。而一个卓越的公共关系通常是以互惠性为原则要求双方进行双向对等的沟通的(J.Grunig,1989)。因此,对于公共关系而言,传播只是手段,在城市公关的工作实践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把城市的总体形象向城市内外的组织与公众传播,但这并不是城市公关的全部内容,且存在大量的城市形象传播实践是违背公共关系原则的。

诚然,城市政府作为城市的主要管理者,对城市公关的工作实践具有决定性作用,并且绝大多数的城市公关工作是由政府工作人员完成的。但这仍不能将城市公关与政府公关混为一谈,因为城市公关与政府公关之间是有着清晰明确的边界的,区分点在于工作人员在进行公关活动时是以城市的名义还是以政府的名义,以及公关对象对于公关主体的认知是城市还是政府。典型的例子是武汉爆发疫情后,全国上下驰援武汉。这显然不是因为武汉市政府的公关工作做的好,而是因为武汉这个城市对国家意义重大,武汉人民与全国人民血脉相连。

文章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hljshkx.cn/qikandaodu/2021/0717/735.html



上一篇:试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模式构建
下一篇:推进大连市社会科学发展的建议基于历届大连市

黑龙江社会科学投稿 | 黑龙江社会科学编辑部| 黑龙江社会科学版面费 | 黑龙江社会科学论文发表 | 黑龙江社会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黑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