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01/26]
- · 《黑龙江社会科学》投稿[01/26]
- · 黑龙江社会科学版面费是[01/26]
马克思主义论文_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
1.4.1 创新之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2.1 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
2.1.2 东欧国家的“斯大林化”
2.1.3 “匈牙利事件”及“非斯大林化”进程
2.2 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2.2.1 马克思的现实批判向度与人的自由个性发展
2.2.2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日常生活本体论
2.2.3 弗洛姆关于的人的本质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赫勒人道化的日常生活理论——基于马克思的生活实践思想
3.1 赫勒对日常生活的界定
3.1.1 日常生活是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
3.1.2 日常生活主体类型:特性与个性
3.1.3 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界限划分
3.2 日常生活的特征与一般图式
3.2.1 日常生活的特征
3.2.2 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
3.3 日常生活的人道化
3.3.1 日常知识的改变
3.3.2 日常交往的人道化
3.3.3 “自为个性”的生成
3.3.4 “为我们存在”的日常生活
3.4 小结
第4章 赫勒人道化的需要理论——基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4.1 赫勒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解读
4.1.1 对马克思的需要概念的理解
4.1.2 对马克思关于需要的异化问题的阐释
4.2 赫勒的激进需要思想
4.2.1 激进需要的提出
4.2.2 激进需要的内涵
4.3 赫勒对需要系统的重建
4.3.1 对资本主义的需要系统的批判
4.3.2 联合生产者社会中的需要系统的重建
4.4 小结
第5章 赫勒人道化的价值理想——基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5.1 哲学与激进哲学
5.1.1 对哲学的接受与需要
5.1.2 哲学的理想与真实的价值
5.1.3 哲学的价值讨论
5.1.4 激进哲学
5.2 理性乌托邦的实现
5.2.1 合理性的乌托邦
5.2.2 左翼激进主义的理想
5.2.3 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5.3 激进民主制道路的筛选过滤与选择
5.3.1 对当代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批判
5.3.2 对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批判
5.3.3 激进民主制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构建
5.4 小结
第6章 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评析
6.1 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合理性
6.1.1 从微观视角反思人的日常生活,为人的自我解放提供了可行的切入点
6.1.2 从人的需要观点理解理论和实践,丰富了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6.1.3 汲取马克思思想中科学理性的批判精神,为人类解放道路提供了多种选择
6.2 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史局限
6.2.1 赫勒的个性发展理论忽视了物质生产和政治经济变革的价值
6.2.2 过于偏重对需要的价值范畴分析,忽视需要的实践性
6.2.3 否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脱离社会生产本质
6.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与致谢
文章摘要:人道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经常探讨的话题。作为一种国际性思潮,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学派和代表人物普遍存在于欧美地区,尤其以东欧学者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二战之后,在部分东欧国家出现了以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群体,他们经历了“斯大林化”的社会主义模式,以及为了摆脱这种模式的反抗过程,他们是改革的理论家和积极的支持者,他们强调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特征,学术界称之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阿格妮丝·赫勒是匈牙利的女哲学家,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布达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赫勒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探索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的东欧地区正处于“复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之中,她对资本主义社会和苏联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文化危机展开批判,从人的存在和社会结构的微观层面提出了推动人本身的发展以及社会人道化变革的道路。二战之后,虽然苏联红军使东欧国家摆脱了纳粹统治,但“斯大林化”的社会是高度威权的集体社会,人道主义被严重弱化。在反对斯大林主义、复兴马克思主义的愿望驱动和导师卢卡奇的指引之下,赫勒加入了匈牙利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在此期间马克思的生活实践理论、异化理论、需要理论、人类解放理论,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和日常生活本体论,以及弗洛姆关于人的本质理论都深刻影响了赫勒,她的思想从此开始走向成熟。赫勒从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理论入手,提出日常生活的概念,强调日常生活的本体论地位,探索从微观视域上实现日常生活人道化的道路,从而形成了日常生活理论。与日常生活理论密切相关的是赫勒的需要理论,该理论同样是在人道主义思潮下产生的引导人类走出异化的一种理论探索。赫勒在总结马克思关于需要和价值的论述后,提出了自己的“激进需要”思想以及未来社会需要系统重建的构想,她将对需要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了满足形式主义需要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对需要进行专政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赫勒认为应该对社会进行总体革命,总体革命的主体则是拥有激进需要的个体,而个体激进需要意识的形成则需要激进哲学的引导。赫勒进一步利用激进哲学合理性的乌托邦理想的构建,构想出一个超越当代资本主义和现存社会主义的激进民主制社会。无论是日常生活的人道化,建立满足激进需要的激进民主制,都反射出赫勒积极构建真正属于人的“家园”,实现对人的存在的终极关怀的理想。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从微观视角反思人的日常生活、从人的需要观点理解理论和实践、以及从马克思思想中汲取的科学理性的批判精神,她为人的自我解放提供了微观之路。另一方面,她的思想中历史局限性也很明显,比如赫勒的个性发展理论忽视了物质生产和政治经济变革的价值;由于过于偏重对需要的价值范畴分析,忽视需要的实践性;否定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脱离了社会生产的本质。尽管如此,赫勒对马克思思想的阐述与发展,对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和发展难题的深刻解释,是我们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
文章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hljshkx.cn/qikandaodu/2021/1201/941.html
上一篇:
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_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
下一篇:
社会学及统计学论文_代际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