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01/26]
- · 《黑龙江社会科学》投稿[01/26]
- · 黑龙江社会科学版面费是[01/26]
区县社科丨“品读桐江名人”——东汉清官陈恽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品读桐江名人”第 三 期,将由桐庐县文艺创作研究中心主任 李龙 带领大家走进东汉清官—— 陈恽 的世界。 嘉 宾 介 绍 李龙 桐庐县文艺创作研究中心主任 东汉清官 陈恽 东汉后,
“品读桐江名人”第 三期,将由桐庐县文艺创作研究中心主任 李龙带领大家走进东汉清官—— 陈恽的世界。
嘉
宾
介
绍
李龙桐庐县文艺创作研究中心主任
东汉清官 陈恽
东汉后,桐庐江南出了一位治水惠民的功臣,他就是记入《桐庐县志·人物卷·名臣》,并入乡贤祠的余杭侯陈恽。
陈恽(生卒年不详),字子厚,三国时候吴郡富春县桐溪乡,具体地说就是现在的桐庐县江南人。他一生历任余杭县令、黄门侍郎、征虏将军等职,最后封余杭侯。
旧时编修的历代《桐庐县志》,对这位名臣以及他的惠民功绩,均有记载。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编修的《桐庐县志·乡贤祠》中记载:“ 陈恽,水利惠民,神功悠久,入乡贤祠。”乾隆三十一年(1766)编修的《桐庐县志·人物名臣》记载:“ 三国吴,陈恽字子厚,富阳侯硕之子,仕至黄门侍郎、征虏将军,封余杭侯。有仙术,能兴水工。尝于余杭一夕筑九里塘,不假人力。今南北乡有陈侯公庙,即恽也。《一统志》”这是当时修志书的人根据《一统志》作的记载。民国15年(1926)编修的《桐庐县志》,在“人物卷”中,对陈恽生平事迹的记载,都抄录于“乾隆县志”;但在“庙祀志”中,还增记了一段话:“ 陈侯公庙,又名洛村庙,在定安乡(今江南镇)五聪山北。相传神名恽,本邑人,东汉时尝为余杭令,有仙术,能役使鬼神,既殁为神。南朝陈天嘉二年(561)祀以太牢,赐庙额。至今邑人甚敬之,水旱疾病必往祈祷。”
上述这些关于陈恽的记载,虽略有出入,但基本信息是一致的,特别是在“神化”的方面。这可能是当时修志者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条件限制,难以搜集到更详尽的历史资料所致。
其实,即使是现在,我们也未能搜集到陈恽任黄门侍郎、征虏将军、余杭侯时的有关历史事迹和活动资料。对他在任余杭县令时的治水惠民功绩,是申屠丹荣于《余杭县志》中发现的。事后又查到了《杭州市城市建设志》,在这本志书的“人物卷”中,记有46位人物传略,陈恽被排在第一位,对陈恽在余杭治水惠民的功绩记载也很明确,同时也印证了旧志中的一些说法。陈恽的历史生平事实大略如下:
陈恽,字子厚,吴郡富春县桐溪乡(今属桐庐县)人。历仕余杭县令、黄门侍郎、征虏将军,封余杭侯。东汉熹平元年(172),陈恽任余杭令。时县内苕溪承天目山系之水,奔涌直下,水势甚猛,溪狭不能容,常泛滥成灾,甚至一年数次,淹没田庐,危及邻县。陈恽上任余杭后,怀着为民解忧之心,急切亲自察看地形,发民十万,于县城西南筑塘围湖,分流苕溪水势。湖分上下,沿溪为上南湖,塘高一丈五尺,周围三十二里;依山者为下南湖,塘高一丈四尺,环山十四里;湖面六千余亩,统称为南湖。在湖面西北凿石门涵,导溪流入湖;湖东南建泄水坝,使水安徐而出。沿溪增置隧门水闸数十处,旱涝蓄泄,益田千余顷。至今杭嘉湖一带仍受其利。县人称陈恽此举为“百世不易,泽垂永远”。陈恽在任内,还将余杭县城从溪南迁至溪北,筑城浚壕,卫民固圉。熹平四年(175),又于余杭城南建兴隆桥,横跨苕溪,以便行旅,于是城南逐步成为商贸之地。
此外,余杭当地还有 陈侯公斩蛇保民的故事流传。后来,陈恽在兴修九里塘水利工程中不幸牺牲。时人为感恩这位好县令,便在南湖塘建祠来祭祀。到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余杭人民又将陈恽与另两位余杭好县令,即唐宝历元年(825)任余杭县令的 归珧、宋宁熙八年(1075)任余杭县令的 杨时,共列“ 三贤祠”祭祀。
后来,桐庐、余杭两县都立有陈恽庙,岁时祭祀,足见人们对这位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好官的敬仰怀念之情。
直到现在,桐庐江南镇还有五聪山北的洛村庙和横山埠村的太平灵卫王庙,供奉陈恽。
陈恽因为治水保土功绩,古时被尊为杭州的土地神。南北朝时陈文帝(陈蒨)天嘉二年(561),朝廷敕令祀以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并赐庙额“天曹”(道家所称天上的官署。指仙官)。所以洛村庙庙门上悬挂“古陈侯公庙”,边有小字:洛村行祠。乡人称庙神为“洛村太公”或“洛村老爷”。而依据陈文帝的赐封,洛村庙又称“天曹府”,正殿有联:“御赐灵卫王名出杭嘉沪,敕封天曹府威震富桐新。”
文章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hljshkx.cn/zonghexinwen/2021/0312/436.html